首页公文范文公文范文更新调研报告:立足传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让“小食品”闯出“大市场”--关于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笔杆子金句

文档

27765

关注

2

好评

0
DOCX

调研报告:立足传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让“小食品”闯出“大市场”--关于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阅读 76 下载 5 大小 102.85K 总页数 12 页 2025-08-30 分享
调研报告:立足传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让“小食品”闯出“大市场”--关于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土特产”即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
下载文档
/ 12
全屏查看
调研报告:立足传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让“小食品”闯出“大市场”--关于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还有 12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本文档共计 12 页,会员免费下载!部分内容预览:

调研报告:立足传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让“小食品”闯出“大市场”--关于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土特产”即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产品)。近年来,甘泉县立足“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大力发展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各类矛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来,我列出县内规模较大的17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通过点对点入企走访、面对面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深入探讨未来发展的出路方向,现场办公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期间还带领相关部门赴三原县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甘泉县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品生产到多门类生产、从浅加工到精深加工、从市域内销售到走出市域、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链接三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引导扶持,加快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极大地促进了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注册农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7家、小作坊46家,初步形成了以八千里豆业、劳山鸡业、甘泉美水酒、甘美矿泉水等为龙头,豆制品、禽蛋制品、卤肉制品、酒水饮品以及菜、畜、果、小杂粮加工销售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2022年,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达到11亿元,贡献税收25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

二、面临的问题及形势分析

成绩让人欣慰,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17家企业进行调研走访和座谈交流,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传统优势在市场大背景下逐步丧失,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尚未有效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任重道远。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甘泉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起步早,但发展过程曲折,与周边省市相比,龙头企业在从业人员数量、产销规模、营业收入、市场份额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从纵向维度看,部分传统优势产品产值和市场份额正在缩减,劳山鸡蛋产值由最高时期4500万元下降至的目前的500万元左右,占延安市场份额由40%下降至10%,随着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还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从横向维度看,目前全县仅有规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3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8家,产值亿级规模的企业为零,与河南漯河、陕西三原食品加工园区动辄亿级、十亿级企业相比,甘泉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引领。

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全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仓储、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虽然存在一定关联,但依然是各自运作、利益自享、风险自担,3家豆制品加工企业原料主要来自外省或外市,与本地农产品未形成有效供应链、利益链。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比如八千里食品公司生产的调味豆腐干出厂价3.1万元/吨,原料及生产成本2.98万元/吨,利润仅1190元/吨;美水酒有限公司和洛河川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毛利率仅有15%左右;婆姨汉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没有自动化包装设备,人工成本过高进一步压减了利润空间。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偏低,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市场销售渠道不广。市场培育、高端营销是甘泉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面临的最大短板,企业产品销售主

登录
返回顶部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