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5-04-13 09:29:04 (4篇)办公室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汇编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2025年审计局长在县审计局党组(扩大)学习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周一例会的机会,专题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部2013年颁布的党内法规,历经12年实践淬炼,愈发显现出“制度生命力”——它像一把“精准标尺”,量出的是党政机关的作风成色;像一根“无形纽带”,连起的是公共资源的节约链条;更像一座“精神灯塔”,指引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作为审计战线的“带头人”,我结合近段时间逐章研读《条例》、带队到3个乡镇开展“厉行节约回头看”专项审计、与20余名财务骨干座谈交流的思考,特别是联系2025年我县“产业转型攻坚年”“基层治理提质年”的工作实际,谈三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从“时间维度”看“不变初心”,深刻领悟《条例》的传承逻辑与时代使命
初读《条例》,可能有人觉得“管的是老话题”;但深学细悟会发现,它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回答的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党政机关如何以节约之力护航事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在审计中发现,个别干部对《条例》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时论”,认为现在财政宽裕了、条件改善了,节约“没必要”;另一种是“应付论”,觉得只要不碰“高压线”、不越“警戒线”就行,没必要“斤斤计较”。但翻开《条例》原文,“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坚持依法依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等表述,字里行间都是“常抓不懈”的鲜明导向。结合我县近年发展实践,我更深刻体会到:《条例》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与党的初心使命同频共振。
其一,《条例》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制度传承”。我们在党史学习中常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明确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边区政府规定“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办公用纸两面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同志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补丁叠补丁仍舍不得换。这些细节不是“故事里的感动”,而是刻在党的基因里的精神密码。《条例》将这一传统细化为“办公用房面积标准”“公务用车配备规范”“差旅报销比例”等具体要求,本质上就是把“道德倡导”变为“制度约束”,让节约从“领导干部带头”变为“全体党员行动”。去年,我们在审计县档案馆时,发现其利用闲置库房改造的“红色节约展室”,专门陈列了老书记的旧笔记本、老会计的算盘等老物件,参观的干部都说“看了很受触动”。这说明:传统不是“老古董”,而是“活教材”,《条例》正是用制度让传统“活”了起来。
其二,《条例》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抓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年,我县正处于“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期,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上半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2%,但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民生支出占比达68%,刚性支出压力不减。审计中我们发现,部分单位仍存在“重申请、轻管理”现象:比如,县交通局2023年购置的10辆执法电动车,因缺乏日常维护,仅使用1年半就出现电池衰减、外壳锈蚀问题,提前申请报废,造成直接损失12万元;县农业农村局在智慧农业平台建设中,重复采购气象监测设备,3个乡镇的监测数据未打通,导致设备利用率不足40%;还有个别乡镇在农村公路养护中,过度追求“景观化”,在非必要路段铺设大理石路面,单公里造价高出标准3倍,后期养护成本每年多花5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更是发展资源的“隐性损耗”。《条例》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等规定,正是帮我们“挤水分”“提效能”的“公开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