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5-04-13 09:29:04 (4篇)办公室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汇编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XX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精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XX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作为一名在基层残疾人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多年的“老兵”,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如春风化雨,让我心潮澎湃,也让我对自己肩头的这份责任,有了更深沉、更复杂的思考。这段时间,我反复研读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对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们XX区残联的工作实际,内心涌现出许多感触。这些感触,不算是成熟的理论,更谈不上什么工作成绩的汇报,只是一些在实践中不断打磨、甚至有些矛盾的个人感悟。在此,我想借这个机会,以一个普通基层工作者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我心中的三点转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从“同情”到“共情”:在理论学习中重塑我们工作的“心”
我们常说,从事残疾人工作,需要有一颗爱心。最初,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份“爱心”主要源于一种天然的同情和怜悯。看到残疾人朋友生活不便,就想去帮一把;逢年过节,提着米和油上门慰问。这当然是善意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扶弱济困传统美德的体现。但随着工作的深入,特别是通过对《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施与”和“同情”的层面,那我们就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份事业的核心。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某单位在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时,负责人很坦诚地对我说:“我们宁愿多交点保障金,也不想招残疾人,主要是怕‘麻烦’,这笔钱就当我们为社会做贡献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它让我看到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冲突:社会公众乃至一些干部,是将对残疾人的帮扶看作一种可以选择的“慈善”,而不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我们残联工作者,不能仅仅是这种“慈善”的传递者,我们更应该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我们的工作,不是分发慰问品那么简单,而是要推动法律的刚性规定落到实处,是维护一个公民本应享有的权利与尊严。
这种从“同情”到“共情”的转变,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残疾人身体的障碍,更能理解他们内心对平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也就是总书记强调的“修好理论学习这门课”。这门课的真谛,不只是记住几条理论、几项政策,而是要通过学习,完成一次内心的认知升级。我们要将“为残疾人谋福祉”的初心,从一种感性的怜悯,升华为一种理性的、基于权利平等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制度性障碍和陈旧观念时,才会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智慧,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善”的能力,让这份“善”既有温度,更有力量。
二、从“管理者”到“服务员”:在党性锻炼中锤炼我们工作的“行”
总书记要求我们“修好党性锻炼这门课”,我个人的理解是,对我们基层工作者而言,最好的党性锻炼,就是躬身实践,转变角色,把“管理”的姿态,彻底转变为“服务”的心态。过去,我们的一些工作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审核材料、分配指标、下发通知。我们熟悉政策的条条框框,却可能不熟悉残疾人朋友家门口那段坑洼不平的路。我们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但有时会陷入一种“为高效而高效”的误区,追求的是流程的闭环,而不是问题真正的解决。
这种“管理者”与“服务员”的角色张力,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法律和政策是我们工作的准绳,必须严格执行,这是原则。但每一个残疾人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复杂的、充满情感需求的故事。如何在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温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我曾处理过一个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申请,按照规定,他家的某些材料略有瑕疵,按流程完全可以打回去要求补正。但当我们上门走访时,看到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