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5-04-13 09:29:04 (4篇)办公室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汇编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构筑“纵横融合”基层党建共同体
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石,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事业发展全局。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构筑“纵横融合”基层党建共同体成为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纵横融合”基层党建共同体强调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和组织界限,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工作格局,促进各类党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纵横融合”基层党建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涵
“纵”体现为党组织体系的上下贯通,从街道社区党组织到楼门院落党小组,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链条,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层层传导、落地生根。“横”则强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合,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等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纵横融合”基层党建共同体就是要将纵向的组织体系和横向的协作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党建工作整体。
(二)意义
1.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纵横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破党组织之间的壁垒,形成工作合力,使基层党组织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基层党建共同体能够促进党组织与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合,引导各方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党建引领,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纵向组织体系不够顺畅
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上热下冷、层层递减的现象,党的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中梗阻”,导致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和落实力不足。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党组织力量在社区层面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二)横向协同合作不足
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共用。
(三)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
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统筹,导致资源浪费和效能低下。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另一些党组织则拥有丰富的资源却闲置不用,没有形成资源互补的良好局面。
三、构筑“纵横融合”基层党建共同体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纵向组织体系
1.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中的领导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资源,确保其能够有效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2.延伸党组织触角。在楼门院落、网格等基层单元建立党小组,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楼门院落党小组”的三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在基层的全覆盖,确保党的工作纵向到底。
3.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服务能力,使党员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拓展横向协作网络
1.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等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目标、任务和责任,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联。
2.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党建联席会议、党建论坛等活动,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促进各方在党建工作、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合作。
3.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