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4-08-28 08:57:57 (3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材料
- 2025-04-29 08:17:09 八项规定28个方面查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个人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支委会会议记录
- 2025-04-28 08:32:11 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8方面剖析问题措施
- 2024-09-06 08:11:33 (8篇)党员教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2024-06-17 08:30:30 三失一偏人员排查方案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8月党小组会会议记录
- 2024-03-01 09:38:43 中国共产党党员网络行为规定研讨发言稿范文稿
- 2024-08-23 09:50:11 (7篇)医院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范文
- 2024-08-12 09:17:21 市委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及讲话
- 2024-01-31 09:44:02 XXXX2024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范文稿
- 2024-08-07 09:23:21 2024年三季度党员大会会议记录(8月版)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其发展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
1.深刻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一环。从空间维度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以及经济联动性、平衡性的持续增强,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涉及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涵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既是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交汇点,又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循环的成色。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着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县域内需潜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拓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并在量变与质变的循环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这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过去,我国县域经济依靠资源消耗、低成本劳动力驱动实现了规模性增长,形态上逐渐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综合经济转型,总体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当前随着县域人口的外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外部竞争加剧,部分县域面临产业衰退甚至空心化风险,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客观来看,不少县域在实现经济规模总量的积累后,已经具备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基础。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新的时空条件。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开放经济背景下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等,都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实现条件。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推动了城乡生产网络、社会网络、创新网络、生活网络的不断演化,深刻改变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与空间配置路径以及大中城市与县域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为一些县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加快发展,以及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了县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催生出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2.把握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要求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潜力很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县域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人口与空间结构的协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表现为产业、人口与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是三者协同发展的结果。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变化会影响城乡空间结构和人口布局,人口集聚带来空间需求和活力,而空间结构调整又为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提供支撑。只有三者相互匹配、相互适应,才能打破传统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能级的跃升。实践中,一些县域从产业、人口与空间结构的协同中找到切入点,实现了产业升级、空间优化、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
县域经济发展要立足区域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县域经济与生俱来具有区域性特征,往往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人